奉节论坛_奉节生活网社区|奉节生活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29|回复: 1

鲁渝协作·暖阳助残 ︳19 岁的沉默世界里,他们用爱搭起 “支持桥”—— 涛涛家的照护与新生

[复制链接]

550

主题

904

帖子

3412

积分

奉节生活网工作人员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3412
发表于 昨天 09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| 来自重庆
涛涛家的
照顾与新生
一、案例背景涛涛(化名),男,19 岁,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、脊柱侧弯和失语症,为言语、肢体 1 级多重残疾人,享有低保政策。其主要照料者为 76 岁的爷爷和 26 岁的大姐,涛涛对二人存在较强的情感与生活依赖。二、需求评估(一)问题及需求分析
1、维持生理健康与日常照护的需求:涛涛多重躯体障碍显著,需持续照护与必要医疗干预以保障基本健康和生活。
2、增强家庭照料专业性与持续性的需求:涛涛主要照料者精力有限且缺乏专业技能,需提升技能、优化分工以保障照护质量。
3、消除潜在社会偏见与促进社会接纳的需求:涛涛作为多重残疾人,需推动社会理解接纳,减少偏见,营造包容环境。
4、深化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:涛涛一家所接触到的外部资源有限,需整合多方资源,完善持续性服务与经济支持。
(二)优势资源
1、个人层面:涛涛享有低保及残疾人相关政策支持,家人对其关爱深厚,核心照料者(爷爷、大姐)改变意愿强烈,愿意配合社工工作。
2、家庭层面:家庭成员关系和睦,爷爷坚持亲自照料体现了强大的亲情支持;父母种植橙子树为家庭提供稳定生计;二姐有固定工作,能提供辅助支持;家庭有自有住房,居住有保障。
3、社会层面:微爱社工及县委社工部志愿者已介入服务,外部支持网络初步形成;社区对残疾群体帮扶工作较为关注,具备资源链接潜力。
(三)介入目标
1、提升家庭照护专业性,为爷爷、大姐提供残疾人生理护理、护理床使用等技能培训。
2、优化家庭照料分工,引导父母、二姐更深度参与,为核心照料者提供喘息机会。
3、链接资源拓宽橙子销售渠道,增加家庭经济收入,缓解经济压力。
4、强化涛涛与家人的情感联结,同时通过社区宣传增进社会接纳,减少偏见。
三、理论分析
(一)社会支持网络理论
社会支持网络理论,是指由个人之间的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,通过这些接触,个人得以维持其身份,并获得情绪、物质、服务、信息等支持。社会支持包括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,前者是指社会正式组织(如政府、慈善组织等)给予的支持,后者是指来自亲友、邻居、同事等人际互助网络的支持。在运用该理论介入涛涛服务时, 一方面需强化非正式支持系统的效能,通过提升爷爷、大姐的专业照护能力,优化家庭内部照护分工,增强强关系支持的持续性与专业性;另一方面需拓展正式支持系统的覆盖,推动社工、志愿者等外部力量提供常态化服务(如定期照护指导、政策信息传递等),链接残疾人补贴、医疗救助等资源,补充工具性支持,最终构建家庭与社会协同的支持网络,满足涛涛的生理照护、情感需求及家庭的实际困难,提升家庭抗风险能力。
四、服务过程
(一)初遇困境,建立信任
微爱社工首次接触涛涛家,是在一次社区活动中。通过与爷爷的交谈,社工了解到这个家庭的不易:19 岁的涛涛无法言语、行动不便,日常起居主要依赖年迈的爷爷和工作繁忙的大姐;父母整日在果园忙碌,橙子销路时好时坏,家庭经济拮据;最让爷爷揪心的是,涛涛上厕所极为困难,每次都需要两人合力搀扶,稍有不慎就可能摔倒。
社工耐心倾听着一家人的难处,用同理心回应他们的疲惫与焦虑。临别时,爷爷紧紧握着社工的手说:“孩子太苦了,我们老的老、忙的忙,实在不知道还能怎么帮他。” 这句话让社工坚定了介入的决心,也让家庭对社工产生了最初的信任。
(二)护理床进家,解燃眉之急
针对涛涛如厕难的问题,社工第一时间联动县委社工部,共同评估其需求,最终为家庭链接到一张多功能护理床。当护理床送到家时,爷爷和大姐围着床反复查看,社工现场演示如何调节高度、使用便盆功能。“以后涛涛上厕所,再也不用我们费劲抬了!” 爷爷眼眶微红,不停地向社工道谢。护理床的到来,不仅解决了实际难题,更让家庭感受到了外部支持的温暖,为后续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(三)技能培训,给照料 “加把劲”
护理床解决了部分问题,但涛涛的脊柱侧弯需要定时翻身、肢体按摩,这些专业性操作让爷爷和大姐犯了难。针对这一需求,社工邀请专业护理人员上门,为两人开展专项培训:从如何用最省力的姿势给涛涛翻身,到如何通过肢体动作判断涛涛的需求,再到日常饮食的营养搭配。
培训中,爷爷认真地用本子记下每一个步骤,大姐则用手机录下演示视频,以便空闲时反复观看。一段时间后,大姐反馈给社工:“现在我能看出涛涛什么时候想喝水、什么时候不舒服了,他也不怎么哭闹了。” 照护技能的提升,让家庭照护从 “被动应付” 变成了 “主动回应”。
(四)分工协作,为家庭 “松松绑”
随着社工介入的深入,社工发现爷爷年事已高、大姐工作繁忙,长期超负荷照料容易力不从心。于是,社工组织了一次家庭视频会议,和父母、二姐一起商量涛涛的照护分工:爷爷负责早晨的基础照料,大姐下班后接手晚间护理,父母在果园劳作间隙每天抽 1 小时回家协助,二姐则在周末负责采购生活用品、替换爷爷和大姐休息。
起初,父母有些犹豫,担心耽误农活。社工算了一笔账:“轮流照料能让爷爷和大姐休息好,他们才有精力把涛涛照顾得更好,你们也能更安心种橙子。” 最终,一家人达成共识,制定了详细的照护轮值计划。分工明确后,爷爷脸上的笑容多了,大姐也说:“现在感觉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。”
(五)拓宽销路,为生计 “添活力”
涛涛一家的主要收入来自橙子,但传统销售渠道狭窄,价格波动大,且当前橙子尚未成熟,家庭对后续销路存在担忧。社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提前联动社区公益平台、爱心企业开展 “助农扶残” 对接工作,目前已与相关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,计划在橙子成熟后通过线上爱心认购、线下公益展销等方式搭建专属销售渠道。前期合作意向的确定,有效缓解了涛涛一家对收入的焦虑,让他们能更安心地投入到涛涛的日常照护中。
(六)社区宣传,让温暖 “传开来”
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和接纳涛涛这样的残障群体,社工以 “残障群体的生活需求与家庭守护” 为主题,在社区宣传栏、公众号发布科普内容。通过普遍化的叙事,讲述残障人士在日常照护中面临的共性困境,以及家人用爱与坚持构筑支持的温暖力量,字里行间传递了“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,每份守护都应该被看见” 的理念。不少社区居民看到后,开始主动关注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特殊家庭,有人还通过社工表达愿意为这些家庭提供志愿服务。这种温和的引导,在潜移默化中减少了居民对残障群体的社会偏见,让涛涛一家在不被过度聚焦的情况下,慢慢感受到社区传递来的善意与温暖。
五、服务评估
(一)照护质量显著提升:通过护理床配备和技能培训,涛涛的日常起居更安全、舒适,脊柱侧弯状况保持稳定,家人对其需求的识别能力明显增强。
(二)家庭压力有效缓解:明确的照护分工让核心照料者得到喘息,家庭成员协作更默契,家庭氛围更和谐。
(三)经济状况得到改善:橙子销售渠道拓宽,家庭收入增加,为涛涛的生活和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。
(四)社会支持逐步增强:社区宣传增进了社会接纳,外部支持网络从 “社工介入” 拓展至 “社区参与”,家庭感受到更多社会温暖。
六、服务反思
(一)在服务初期,家庭因长期承担照护压力,对外部支持存在一定顾虑。社工从解决 “如厕难” 这一最迫切的问题入手,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,再逐步推进其他服务,这种 “从迫切需求入手、以实效建立信任” 的方式,是建立专业关系的关键。
(二)链接资源时,要注重 “内外结合”。既需要整合政府、社工组织等正式资源,也不能忽视社区邻里、爱心人士等非正式资源的力量,多方协同才能构建更稳固的支持网络,为涛涛家庭提供更持续的支持。
   奉节县“暖阳助残·一路相伴”社工服务项目由奉节县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实施,在永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,由奉节县微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开展服务。
微信图片_20250822095731.jpg
微信图片_20250822095746.jpg
微信图片_20250822095750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50

主题

904

帖子

3412

积分

奉节生活网工作人员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3412
 楼主| 发表于 昨天 09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重庆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奉节生活网 ( 渝ICP备14000660号-1 经营性ICP许可证:渝B2-20200046号 )

GMT+8, 2025-8-23 03:00 , Processed in 0.043702 second(s), 10 queries 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